中国盗墓产业大揭秘
2021/9/23 11:40:01

      在中国、印度、埃及三个文物输出大国中,中国几乎拥有盗墓者在全球古墓中需要的所有东西。
  确切统计表明,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,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件,而这个数字仅仅是全世界所有私人收藏量的十分之一。在中国的所有流失文物中,盗墓的获得比例极大。
 
盗墓产业链(插图:陈禹、卜洪权)
      盗墓这个行当,发展到今天这种大工业般产业化的规模,文化却如当年威虎山上的土匪,仍流行着道儿上的语言和称谓。
      掌眼、支锅、腿子、下苦——这些古怪的名词,是一个盗墓基础产业链条中的人员称谓和基本建制。
      一次盗墓活动的全班人马统称为:一锅儿。
      锅子里级别最高的是:掌眼,又被称为大哥。大哥是这锅人马的灵魂,不仅具有找寻古墓的本领,也有着鉴别文物的能力。他们既可以是提供古墓线索的合作者,也可以是提出买断该坑出土文物的初级收购商,还可能同时兼任支锅。
      支锅,是每一次盗掘活动的老板,也被圈儿里称做小老板。盗墓前期投入的资金、设备,以及后期工人的工资都由他来筹措。他们的投入是有风险的,挖出的文物如果没有被掌眼或投资人买断,只有全部自行处理。
    下苦(干活的),是产业链中最底层的,收入也最为低廉。
      腿子,是盗墓活动中的技术工人,成熟与经验使他们大多成为老板的亲信。老板不在现场时,腿子有着绝对的权威。
      腿子与下苦们,通常是清一色的农民,信息、知识和社会关系的不对等,使他们很难逾越这条看不见底的沟壑。
  盗墓的活儿很苦也很危险。炸出的竖井里充满硝烟,性急的人会当天下去, 结果是没有一个能活着上来,即使戴上防毒面具也不行。
 
汉王侯级墓葬盗墓现场演绎图
      所以,爆炸之后必须做好伪装。
      第二天再去现场时要带上绳子和头灯,十几米深的竖井,黑洞洞的只能容一个人上下。
      在竖井中央开凿斜井时,起初人就像坠在悬崖上的石子,没处抓没处拽的。
  打进斜井后,人又变成打洞的老鼠,上下伸展不开。大多数墓坑里会弥漫着臭(腐)气,让人头晕目眩。
  盗墓一般选在秋冬两季的农闲时节,一是这时候地里人少,干活(盗墓)不容易被发现;二是天寒地冻地气小,爆炸后人在井下不易出危险。
      通常,盗一个墓需要两到三个民工和一至两个技工,时间是三到五天。炸和挖最少需要两天,而取货就在一夜之间。
 
清东陵
      先进的定位仪器和爆炸手段提供了快捷的方法,却无法完全取代人力,所以,腿子和下苦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失业。
      支锅的活儿得有章法。没有锅,你就是有粮也吃不到嘴里,所以,支锅人首先得有钱。
      找线索是支锅人的首要任务,有了确切目标后,要请掌眼帮助验收,然后马不停蹄地选好技工和民工。
      选中的人既要安全可靠,又要干活稳妥,还得懂得道儿上的规矩。所以,只能去道儿上找。
  价钱也至关重要,大墓有大墓的价钱,小墓有小墓的行市,清代墓与汉代墓肯定不同。还有生坑(没被盗过的墓)、熟坑(曾经被盗过的墓),吃水(出水)、不吃水等等差异。
 
洛阳铲
      采买器材和炸药也是支锅职责,炸药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违禁品,所以还得去道儿上求。
    一单活干完,无论这一坑出货(文物)还是没出货,价值高与低,支锅都得向合作者支付事先谈好的价钱。
      如果谁违反了游戏规则,报复性的举报就会把蓄谋已久的交易,变成一次毁灭性的警察抓小偷游戏。
      每年秋冬两季,数以万计的农民离开家乡,加入到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盗墓大军中。
  这支迁延了960万平方公里的队伍里,有自发盗掘的农民、由老板控制的施工队性质的松散群体、专业盗墓人、拥有资金的盗墓组织者,十万之众的说法绝不是空穴来风。
 
韩城墓地车马坑

下一页
返回列表
返回首页
©2024 瓷网.中国——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
Powered by iwm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