增加,釉色莹润明亮,出现了新的面貌。项城、商水发现的两晋时期的黑釉瓷器,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。
唐代由于中外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频繁,制陶工艺迅速发展。除素陶和彩绘陶外,低温釉陶发展为名溢四海的唐三彩。所谓三彩,并非仅仅指三种釉色,而是以黄、绿、蓝三色为主,其他还有白、褐、赭、紫等多种颜色,由于是唐代创烧的,所以人们统称其为“唐三彩”。三彩明器以文吏、武士、女乐俑及各种姿势的驼、马、牛、镇墓兽为多。新中国成立后,周口境内共发掘出土唐三彩近 20件,主要是钵、炉、枕、罐等生活用具,无镇墓兽和人物俑,依据风格特点推断应是巩县黄冶窑烧制的。
五代时期的陶器,风格与唐代十分相似。宋金时期,由于制陶技术的普遍提高,陶器制作亦相应精工细雕。泥塑制作工艺也相当高超,表面施以彩绘,人物眉清目秀,清新雅丽。这个时期仍有三彩制品。五代、宋金时期,周口发现陶器不多,这与该时期实行薄葬有关,陶器笨重,制作不精细,大多为当地民窑烧制。
元、明、清时期,随着制瓷业的飞速发展,陶器制作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,但在民间仍有旺盛的生命力,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上,如砖瓦等的制作,缸、盆、罐等生活用具仍有一定的市场,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。周口市的元、明、清墓葬不时有陶器出土,主要是生活器皿,如盆、罐、缸、坛,偶尔也有人物、动物俑。
备注:以下器物简介以《周口古陶瓷》图集为准。DoodooART在此鸣谢《周口古陶瓷》编辑团队。
 
夹蚌红陶鼎 高18厘米,口径21厘米 河南省鹿邑武庄遗址出土,现藏周口博物馆
夹蚌红褐陶。方唇,敞口,斜肩,折腹,圜底,三足。斜肩上饰多层划出的凹弦纹,折腹处饰一周堆纹,三鼎足呈四棱形,足外侧有一纵向凹槽。
 
红陶三足钵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高10.6厘米,口径28厘米 河南省鹿邑武庄遗址出土,现藏周口市博物馆
泥质红陶。敛口,弧肩,收腹,圜底,三扁尖矮足。器物胎制细腻,器表素面磨光,器口沿外侧饰红彩绘。
 
彩陶折腹罐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11厘米,口径7.3厘米,底径5厘米 1982年周口市烟草公司仓库出土,现藏周口市博物馆
泥质红陶。尖唇,直口,高领,弧肩,折腹下斜收,平底。颈肩结合部饰白色彩绘一周,肩上部和折腹部各绘一周褐彩线,在两线之间,用褐、白两彩绘出几何形系带状和菱形彩绘花纹一周四组,菱形纹饰内浅红色圆环,环内饰白彩,圆心用褐彩点缀。
 
灰陶带流罐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15厘米,口径9.1厘米,底径7.6厘米 周口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藏
泥质灰陶。圆唇,卷沿,高领,弧肩,腹下斜收,腹处附一柱状流,平底。器物胎制细腻,素面。
 
灰陶背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12.8厘米,口径6.2厘米,底径4.2厘米 周口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藏
泥质灰陶。方唇,口微敞,高领,腹部稍鼓,平底。器身一侧面为平面,平面两侧及对应的一面腹部各饰一个鸟喙状乳突。器物胎质细腻,胎呈灰白色,素面。
 
黑陶三足杯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9.7厘米,口径7.2厘米 周口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藏
泥质黑陶。尖唇,敛口,束颈,斜肩,垂腹,下腹折内收,平底,三矮足。器身胎质细腻,素面,磨光。
 
白陶折腹杯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 10厘米,口径6.7厘米,底径4厘米 周口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藏
泥质白陶。尖唇,敞口,束颈,深腹,下腹折内斜收,平底。器身胎质细腻,素面,磨光。
 
灰陶背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19.5厘米,口径8.5厘米,底径7.5厘米 周口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藏
泥质灰陶。方唇,敞口,圆肩,肩部有不对称双耳,双耳间肩部扁平,与扁平相对称的一面靠下有一乳突,鼓腹,腹下部弧收,平底。器身胎制细腻,素面,磨光。
 
镂空白陶豆 高10厘米,口径9.5厘米,底径8厘米 1975年商水县章华台遗址出土,现藏商水县文物

下一页 上一页
返回列表
返回首页
©2024 瓷网.中国——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
Powered by iwms